访谈中国滑板纸媒(上篇)丨《WHATSUP》杂志前主编宝宝刘BBL
时间:2020-03-31 12:16:56来源:admin 作者:admin 点击:439次
早日前,我们分享了如今传统纸质滑板杂志生存现况,旗下有着《Ollie》、《GRIND》、《PERK》等著名杂志的日本出版社 MEDIUM 宣布破产,以上杂志后来被 Tryout 公司收购运营。
上年拥有36年历史的 Transworld Skateboarding 也宣布纸质杂志的停刊,转移至数字内容阵营。经典美国滑板杂志如《SLAP》、《Big Brother》相继停业,如今滑板纸质媒体呈现出《Thrasher》一家独大的状况。
互联网的兴起,纸质媒体首当其冲,杂志爱好者甚至发出了“缺乏杂志、内容趋向单一”的抱怨。就如今国内外纸媒行业面临的困境,HERO 有幸连线了国内唯二的纸质滑板杂志《WHATSUP》以及《Wandering》进行深入的探讨。
在今期访谈中国滑板纸媒(上篇)中,除了得悉《WHATSUP》的前主编:刘文博(aka 宝宝刘、BBL)曾为《WHATSUP》早期的内容感到捉急之外;关于从纸媒到互联网时代的过渡,以及滑板媒体行业的现象,BBL 都给出了他深刻的见解。
先介绍一下自己吧,还有WHATSUP滑板杂志是如何开始创刊的?
我叫刘文博,大家都叫我宝宝刘(现在叫BBL),1993~1994年开始滑板的,04年在大学时候开始为”中国滑板网”(前WHATSUP滑板网)工作,2009年接手纸质的杂志。
《WHATSUP》那本杂志创刊在2004年,沸点滑板当时主要是外贸业务为主,然后觉得这项运动在国内也会有广阔的前景,所以需要开展国内业务。但是毕竟这个运动太年轻了,受众也太小,所以需要一个东西来推广滑板这个运动,进而建立了这个杂志。
这些年以来杂志的定位有何调整?主编的工作是如何的?
我大学的时候知道有这本杂志,然后千方百计想拿到一本看看,后来我记得是在沈阳的411滑板店拿到了一本第四期,看完了就想吐血了,不但内容非常业余,文字编辑也是漏洞百出,让我特别气愤。
因为感觉自己特别珍视的东西(滑板)居然有人有这么好的条件,居然来这么瞎胡闹的搞。当时滑板的人都是很有责任感的,觉得自己代表了这个运动的形象,自己的言行需要很得体,给滑板这个运动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舆论环境,很热血。
后来到了深圳,特地问了这期杂志的事,好像是完全不相干的人做的,所以是一期很意外的产物,算不上什么定位吧。之后也看到出过一些,谈不上定位,我前段时间整理资料,看到很多当时的胶片(没错是胶片),其实只是算是对滑板杂志的一种摸索,在极限运动这个主题上,在潮流文化主题上,甚至电子产品随身听都介绍过,看起来当时年轻人杂志涉猎过的内容方向上,WHATSUP 都做出不少尝试,我觉得当时这还不是一本滑板杂志,而是一本把滑板作为街头潮流一部分融入其中的潮流杂志。
在后面一些之前为沸点滑板做摄影师的张良(良少)来做主编,这个时候杂志是走上滑板杂志的正轨的,吸收了一些国外滑板杂志的栏目,因为良少照片质量挺高的,也是这段时间 WHATSUP 杂志可以被认为是真的滑板杂志了。在他做杂志的时间点上,我是在做中国滑板网的站长,也经历了起起落落,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09年良少离开杂志,我就带着做网站内容的经验接手开始做杂志,因为良少之前教了我不少东西,我接手时还不算一抹黑,不过到具体工作上,难度是很大的,从设计选题,组织内容,找作者,排版到印刷,确实熬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自己也是收获很大,我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到这么多事情。
我到现在依然不太清楚主编到底是干什么的,就是个牵头的吧,想做什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谁能做,联系组织到一起,成为一个杂志,接受考验,我想这就是主编的工作了。
给面向的读者群体做个分析吧。
我希望我的读者始终是一群和我一样的滑板铁杆分子,在刊物中分享这个小群体特有的话题,感受同一种感觉,分享同一种震撼和喜悦,满足同一种好奇心,我喜欢做的内容也是如此。
但是滑板发展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很多新人进入滑板运动,我变成了反复重复给初学者的常识,不断整理基础知识的人(当然这不是坏事,而是客观的事实,是工作的一部分)。
然后我发现其实滑板刊物读者年龄很低,大部分是看看照片,不在乎杂志里说了什么东西,看过一遍照片就好了,我听到很多鼓励、表扬,但是更多是抱怨,比如字太多,图太少,国外内容多,国内内容少;
总的来说批评都没有什么帮助,最明显的就是说广告太多了,针对这件事我还专门的分析了Thrasher 和 TWS 的广告比例,其实比 WHATSUP 高很多,只是图片内容太饱和了,不读字而只看照片的话,广告内容和实际内容感受不到区别,所以有一种错觉,大概就是朦胧美。
当然这也说明我想给看的人不一定会看,想看的人不一定爱看,该看的人不看,做杂志的兴趣和目标已经偏离太多了,我作为读者时候是希望在杂志里获得学习信息,我也希望我的读者可以通过 WHATSUP 获得资讯,但是只能说彼此对互相要求都有点高。
在作为主编期间,有什么很难忘的故事?
每件事都特别难忘,每一页杂志都是很多人努力的成果。我没有任何做印刷读物的经验,一开始良少是用 CorelDRAW 来编辑排版的,我发现这个过程很麻烦,然后我自己找到了一个软件叫 InDesign,从字号、字体和段落这种基本功能开始从头试起的,一遍一遍打印改进才慢慢上手,这段时间是很痛苦和焦虑的,如果是现在的话,有很多可以获得信息的平台,当时没有,就是硬着头皮开始做。
还有就是做一个叫“购物指南”的专栏,分享一些滑板的经验,然后“桥端螺母”这个词是我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从上班到下班,到回家,一直想,最后想到这个词,现在我发现连工厂也在用这个词,觉得挺有趣。
类似的例子还有“碗池”这个叫法,是翻译 Bowl 的时候结合了“碗”这个词和“U池”这个翻译一起凑出来的。我想不管是我自己,还是良少,或者更早做这本杂志以及推广滑板运动的人,仅凭热血,都非常很不容易。中国滑板的一切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能轻而易举的到手的,这点我相信最早开始做滑板网站的 Tim 了解的更多,感触更深。
WHATSUP在滑板产业内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作用如何?
纸媒期刊因为有年份和月份标注,很容易成为某个时代的记忆锚点,尤其在你在翻阅杂志的时候结合动作,情景,你的记忆会更容易行程,所以我发现很多滑手拥有知名度和人气是因为在纸媒或者封面上的曝光,这个曝光可能会造成更持久的记忆。
相对于手机屏幕来说,类型和内容过于繁多,但环境(屏幕和边框)单一,往往就让你有1天到1周的记忆,不是内容不好,是好的内容10分钟后就又出现了,注意力一直在不断跳跃。
纸质杂志有他可以呈现的质感,屏幕依然是做不到的。我想 WHATSUP 就是标记了很多这么多年来国内滑板发展中那些路过的人和事,看过之后令人难忘,当然通过 WHATSUP 的影响力,也支持了很多滑手,讲述了一些令人难忘的故事,记录了一些滑手的青春,还有一些唏嘘吧。
对于产业,有的时候 WHATSUP 这种纸质杂志的存在,在之前全球滑板行业低迷的时候确实给很多国外滑板公司的工作人员大吃一惊的感觉,在他们眼里还没有什么动静的中国居然还有一本做了好多年的滑板杂志,而且看了内容之后,确实是一本纯粹的滑板杂志。
最惊奇的事是,有些第一次见面的国外滑手,也说听说过这个杂志,他们朋友告诉他这个就是中国的 Thrasher,我觉得这是很高很高的评价了,这应该给对中国滑板市场有兴趣的国外品牌不少信心,毕竟纸质杂志的运营压力很大,在很多国家,纸质杂志生存还是不现实的,而在中国这种新兴滑板市场里,有这个东西,是一个稳定发展的定心剂。
结合个人理解,WHATSUP未来应该如何走向?
其实不管是 WHATSUP,还是Thrasher,纸质杂志已经从媒体品牌的核心产品转变为一个组成部分了,这个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接受,都是既定事实,这个不需要我们来预测,大部分人可能都不会再订阅杂志,偶尔在便利店翻翻杂志的都很少了。
纸质杂志还能做的就是呈现屏幕不能呈现的东西,比如更有质感的照片,记录更需要被记录的故事,纸质杂志靠市场化手段来维持难度越来越大,更多的是需要情怀的输血,情怀又太私人了,很容易变成故步自封。
就好像VX1000一样,虽然陪伴了很多人度过在街头滑板的日子,但是拍出来的影片手机都看不清,就成了小部分人的回忆,复古少年们对他们眼中“黄金年代”的幻想。
我想 WHATSUP 已经和中国的一代代滑手一起长大了变样了,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我们翻译国外的内容,介绍国外的生活,经验,产业和滑手;现在 WHATSUP 依然是媒介,只是媒介两端变了,WHATSUP 更多的是保证线上内容与国外的同步,业界的动态的传达,还有历史的介绍,即便看得人不多,但是这个是我始终希望 WHATSUP 不要放手的,就是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观察和记录好现在,成为中国滑板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永远在模仿美国的街头。
我们有中考直接去考场交卷给老师跑路滑板的滑手,也有为了滑板学习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有逃学滑板骂老师的孩子,也有放学滑板在广场写作业的校服少年;有当年为了滑板跟家里吵架的老哥,也有带着孩子玩遍各地板场的家长;
这就是中国的滑板,今后的历史和滑板的文化,我希望和这部分在一起。将来的滑板孩子们如果发现自己梦想是集齐一套 powell-peralta,而不是一套车霖签名款滑板,那他妈就诡异了。
不管是视频还是纸张,jpg 还是 gif,形式不重要的,做什么内容选什么题材,谁来做才是关键,也许很快纸质杂志又回到孩子们手中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呢,你可以链接到杂志社去“亲手”翻杂志看,甚至“现场围观”杂志内容的制作,我觉得很快了,有意思的东西可能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放眼整个滑板媒体领域,有何感触?
我很怀念以前做滑板媒体的日子,信息源不是很多,但是滑板业界更有趣,比如你会去个人博客搜索 Andrew Reynolds 的新闻,然后发现他女儿出生了(Stella Reynolds,已经被REAL赞助了),然后发现很多滑手更真实的一面,也给你更多时间去梳理,思考和记住这些人,当时媒体的作用就是搜索然后挖掘和呈现,读者可以感受到编辑的工作热情,偏好,甚至是可以进行某种对话。
现在信息量太大了,有事没事都有个小视频,一个滑手即便是很优秀也会被沙雕类或者大流量滑手埋没掉,没人有耐心去发现滑手身上的闪光点,这个时候媒体工作变成了筛选、梳理、呈现,这对从业者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
因为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命门驱动力,曝光量,速度,赞助商要求等等,要满足这一切,一个人要做很多事,要懂很多东西,更多时候大家都是匆忙赶路而已,这是当代的遗憾,也是无奈之举,但也是这段时间的社会文化,对爱好者和读者来说,看滑板媒体已经变成了和刷快手视频,抖音一样事情;
反正编辑都会喂给你最好入口的东西,你没有机会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也没有机会知道你知道还是不知道,滑手们从最有个性的一群人,变成了媒体、编辑、品牌商希望你成为的那种“个性”,你最好和大家一样。这不是谁的错,这是一个选择。
我理想中的滑板媒体有成熟独立的思考,勇敢的表达,写手、摄影师、摄像师、艺术家都可以通过从业而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可以辛苦,但是必须快乐,不必因此贫穷,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更多来自方方面面的理解。以上这些事情现在基本上一个都不存在。
今后你还会参与到WHATSUP杂志的制作中吗?
我一直都在参与内容的制作,还有一些问题的指导,就像我之前说的一样,我们这一代滑手看待滑板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或者一个爱好,尤其是深入参与到其中之后,更是成为了滑板的一部分。
之前负责 WHATSUP 公众号和在线内容的坦克 Tanky(吴伟华)和编辑张汉生大概将会接手印刷杂志的工作,我们一起合作内容很多年,思想是很同步的,这个比具体编辑技术更重要。
我想我还可以在选题和具体内容里有余力继续和他们协作,像顾问一样提供我可以提供的帮助,就好像之前良少把杂志交给我之后依然耐心指导一样(除了我没他那么有耐心),我相信他们可以做出他们想要的内容,毕竟我们每天都能在楼下JHK捷惠客便利店和菜鸟驿站见面,他们不会想要听我对他们开嘲讽的,太伤人了……
最后说说个人在主编位置上多年以来的感想,和给相关从业人员的建议
我可以自己做一本杂志,虽然我的起点不是从零开始,但是是不是杂志社,是不是主编,谁是摄影师,谁是编辑,形式和制度其实不重要的,如果你发现你自己的热情,你发现了和你志同道合的人,那么就可以做一些事,你做错了就是为后来者减少了一条岔路,就像 WHATSUP 一开始一样,没有之前的人来做潮流内容,电子产品,攀爬甚至极限轮滑,那 WHATSUP 不会这么坚定的做纯粹滑板的内容。
如果给从业人员建议,我觉得我也不够资格,我2011年的时候偶遇过Thrasher的主编,他当时正在路边吃酸辣粉,我当时正在为怎么做杂志而纠结,一方面被要求做得规规矩矩多做官方正式腔调的内容,一方面我想做题材和形式更有趣的内容,然后我就问了 Jake Phelps 一句怎么做好杂志,他说就一句话,“你爱咋做咋做,谁的话也别听,我的你也别听”
从以上 BBL 给出的回答之中,无论内容创作或是其他事物,摸索始终是必经之路,形式和制度在他看来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永远是你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和热情。
目前 BBL 已卸去杂志主编一职,离开沸点去往新的方向发展,也祝愿《WHATSUP》杂志越办越好!
下一期我们将迎来《Wandering》杂志主编赖科的访谈,更多关于国内滑板杂志发展的历程以及相关从业方向的建议,敬请关注访谈中国滑板纸媒访谈(下篇)。
------分隔线----------------------------
ABOUT US | CONTACT | JOIN US | ADVERTISMENT | SITEMAP
www.HEROskate.com Since 2006